- 张茂;
目的 分析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在不同灌溉方案下的具体表现,以此合理确定小麦灌水量,促进小麦种植综合效益的不断提升。方法 以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小麦种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灌溉处理,分析不同灌溉方案对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 在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下,对于农大3432和郑麦379这两个品种,均为越冬期160 m~3/km~2+拔节期140 m~3/km~2的灌溉方案下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最大,对于农大3432,越冬期160 m~3/km~2+拔节期140 m~3/km~2灌溉方案下株高分别为42.1 cm、56.9 cm、73.9 cm、82.0 cm,叶面积指数分别为2.1、3.6、4.7、4.7;对于郑麦379,越冬期160 m~3/km~2+拔节期140 m~3/km~2的灌溉方案下株高分别为40.1 cm、54.0 cm、72.9 cm、80.2 cm,叶面积指数分别为1.9、3.8、5.0、5.0。农大3432和郑麦379两品种的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均为160 m~3/km~2+拔节期140 m~3/km~2的灌溉方案下最大。对于农大3432,越冬期160 m~3/km~2+拔节期140 m~3/km~2的灌溉方案下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水分利用效率、籽粒产量分别为523.1 10~4/hm~2、35.4个、44.5 g、10.5 [kg/(hm~2·mm)]、7 864.2 kg/hm~2;对于郑麦379,越冬期160 m~3/km~2+拔节期140 m~3/km~2的灌溉方案下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水分利用效率、籽粒产量分别为515.5 10~4/hm~2、34.7个、43.1 g、12.4 [kg/(hm~2·mm)]、7635.1 kg/hm~2。结论 越冬期160 m~3/km~2+拔节期140 m~3/km~2为最佳的灌水方案,可以获得良好的种植效果。
2025年07期 v.13;No.151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李国军;牛朝阳;孙小平;耿丰华;
为有效控制麦田多花黑麦草的发生为害和蔓延,选取封趣、苏麦隆、骄马、心马、世玛5种除草剂进行混配,与5%唑啉草酯单剂一起共设计7个药剂处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36%二氯异噁草酮+50%异丙隆在小麦苗期或返青期都可使用,防效均在97%以上,防治效果最好,且年前用药量小,短期内防效好,年后适当增大剂量增强防治效果。心马+骄马、心马+骄马和世玛+唑啉草酯、心马+骄马+唑啉草酯等三种混配药剂组合的防效均达到90%以上,能较好控制多花黑麦草的危害,生产上可轮换使用,以减缓多花黑麦草抗性上升。唑啉草酯防治效果明显降低,多花黑麦草已对其产生较高抗性,不建议单独使用。
2025年07期 v.13;No.151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倪栋;徐正;蒋明雷;谈春燕;马治丰;臧海刚;
为科学推荐和利用水稻新品种,防范可能存在的种植风险,加强水稻新品种筛选、示范等工作,积极推进水稻品种区域化布局,助力农业转型升级。2024年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开展了水稻新品种综合性比较试验,选用苏南地区主推水稻品种南粳46和近年来新通过审定的9个水稻品种南粳59、软玉7276、金武软玉、武科粳7375、武香粳6622、武香粳9127、武香粳168、甬优1540、甬优36,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统一田间管理标准,重点考察参试品种的生育进程、田间病害和抗逆表现、产量构成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武科粳7375、武香粳9127产量达到642.9kg/亩、627.1 kg/亩,生育期适宜、丰产性好、田间病害抗性高、台风后未见倒伏、综合表现好。推荐将武科粳7375和武香粳9127作为主推品种在武进区扩大示范,通过优化品种布局实现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为区域水稻生产提质增效提供品种保障。
2025年07期 v.13;No.151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曹国华;欧阳本武;陈小虎;朱卫华;王际香;
2020-2023年在湖南省耒阳市连续4年开展了晚稻施肥配方校正试验,试验设置手机配方施肥、农民习惯施肥和不施任何肥料的空白等三个处理,旨在利用空白区的基础地力产量校正前两个施肥配方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手机推荐配方施肥处理的晚稻经济性状表现良好,特别是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比习惯施肥均有所增加,平均产量高达480.3 kg/亩,比习惯施肥增产23.3 kg/亩,增产5.1%,方差分析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运用地力差减法计算的氮磷钾肥施用量与手机配方制定的施肥量吻合程度最高,仅相差0.90 kg/亩,满足了晚稻目标产量的养分需求,而习惯施肥氮磷钾施肥量比地力差减法施肥量高出3.0 kg/亩;耒阳设计的水稻专用配方肥(48%,19-12-17)氮磷钾配比能够很好地契合水稻需肥特性,采用手机配方施肥后能够简便地实现平衡施肥,比习惯施肥用的等量复合肥(45%,15-15-15)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手机配方氮磷钾施肥量为18.63 kg/亩,比习惯施肥减少3.89 kg/亩,降低化肥投入24.73元,加上增产增收61.54元/亩,综合节本增效86.26元/亩,切实地实现了化肥减量增效。
2025年07期 v.13;No.151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张发;李峰;席芳芳;张新锋;
陇东地区光热充足,土地肥沃,属于旱作雨养农业区。该地区7月至9月份光照时间长、降雨量大,利于复种作物生长。为充分利用当地雨热同期的气候优势和休闲期土地资源,探索创新耕作制度,组织开展了春播油菜试种及茬后复种作物试验工作。试验结果表明,当地种植春油菜并在茬后复种大豆、马铃薯、糜子、紫苏均可成熟;从经济效益来看,种植春油菜及茬后复种紫苏效益最好,其次是春油菜及茬后复种糜子和马铃薯。种植春油菜及茬后复种紫苏可以进一步保障油料安全,可在陇东区域示范推广。
2025年07期 v.13;No.151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唐熙雯;张杰;周旋;
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不同播种时期下,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密肥)对冬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湖南省,冬油菜的产量随着播种时间的提前而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播种时间越早,产量越高;反之,播种时间延迟则导致产量逐渐降低。冬油菜产量的最佳组合为10月13日播种,种植密度为1.4万株/亩,施肥量为182 kg/亩,此时产量可达2336 kg/公顷。油菜的生长规律与产量规律基本一致。影响油菜产量及农艺性状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施肥量>播期>密度。
2025年07期 v.13;No.151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刘洁;黄聪;崔瑛;武建华;李玲;杨倩;刘政;齐季;马博;
病毒病是巴彦淖尔市设施番茄生产中重要的病害,尤其以秋冬茬设施番茄受害严重,单一的药剂防治效果很不理想,为有效防治设施番茄病毒病,对不同药剂组合盐酸吗啉胍+寡糖·链蛋白+流体锌、盐酸吗啉胍+香菇多糖+流体锌、盐酸吗啉胍+赤·吲乙·芸苔+流体锌进行田间防效试验,间隔7~10 d施药1次,连续施用3次,最后一次施药后7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33%、28%,处理1药剂组合防治效果最好;株高分别为129.1、114.73和113.27 cm,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果实含糖量分别为6、5.97、5.98,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折合亩产分别为4 320.89、2 980.16和3 808.55 kg,处理1产量最高,3个处理产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盐酸吗啉胍+寡糖·链蛋白+流体锌药剂组合的防治效果最佳,株高最高,果实产量与含糖量最高,可推荐作为防治设施番茄病毒病的有效药剂组合。
2025年07期 v.13;No.151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陈德生;刘然方;王琴;董翠翠;代利娟;
自贡地区大头菜仍以传统的人工耕作为主,机械化程度低,大头菜产量和品质相差较大,为筛选出适合自贡地区大头菜艺机一体化栽培推广的起垄模式,本试验结合自贡地区大头菜生产的特点及需求,研究不同起垄模式对大头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栽培可促进大头菜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提升经济效益。四行起垄栽培模式下,大头菜株高、根长、根粗、根重和产量,分别较不起垄(CK)增加了7.15%、11.60%、16.67%、12.42%和26.51%,对大头菜的生长及产量影响最大,经济效益最优,机械化操作最便宜。综上,大头菜的最佳起垄模式为四行起垄。
2025年07期 v.13;No.151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李照莹;张弓;胡慧泉;赵海清;欧阳颖;汤震;戴海燕;粟元;禹双双;何郁菲;
为筛选适合湖南省平江县绿茶加工生产的茶树品种,分析了槠叶齐、福云6号、碧香早、白毫早、福大61、龙井43、保靖黄金茶1号、黄金茶2号8个茶树品种所制绿茶的主要成分、儿茶素组分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8个品种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总量的范围分别为39.10%~44.19%、20.61%~31.61%、3.57%~5.71%、4.13%~4.70%、8.83%~14.13%,酚氨比低于8的茶树品种为黄金茶2号、白毫早、龙井43、保靖黄金茶1号、福云6号,酚氨比在8~15之间的茶树品种为槠叶齐、碧香早、福大61,结合感官审评结果和各品种的开采期,黄金茶2号、龙井43、保靖黄金茶1号、白毫早适合制作名优绿茶,碧香早、槠叶齐、福大61红绿茶兼制,福云6号所制绿茶品质低,可逐步由其他特早生品种代替。
2025年07期 v.13;No.151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何成勇;
为分析抚育间伐对不同树龄马尾松生长的影响,科学开展马尾松抚育间伐工作。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拉浪林场冲谷分场为例,随机选择三个不同林龄的马尾松小班样地,包括3林班22小班(林龄13)、4林班12小班(林龄11)、4林班35小班(林龄10),详细记录各小班样地数、林种、林龄、郁闭度、平均直径、平均树高、公顷株数等信息。通过科学制定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方案,运用专业工具和专业工人进行采伐,并严格按照规范测量株数、蓄积量、疏密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等多项林分生长指标,再借助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抚育间伐后,马尾松林分株数普遍减少,疏密度降低,短期内蓄积量有所下降,但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大多呈增长趋势。不同龄林对抚育间伐的响应存在差异,合理的抚育间伐能够优化林分结构,改善林内环境条件,促进保留木生长。
2025年07期 v.13;No.151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马建华;
为进一步做好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工程,支持创新组织方式、集成种植模式、强化示范带动,促进粮油单产水平持续提高,实现玉米提质增效,针对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常年种植管理习惯和阶段性自然灾害等实际情况,通过开展多项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试验探索和专家授课指导,从玉米品种选择、科学合理密植、单粒精量播种、播后滴水出苗、化控防倒、科学浇水施肥、主要病虫防控、一喷多促、适时晚收等九个方面,将现有关键技术措施和管理模式提供给广大种植户,供种粮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借鉴。
2025年07期 v.13;No.151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仪秀华;
目的 了解氮肥深施对旱作覆膜玉米农田土壤养分含量以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2023年和2024年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开展田间试验。基于双垄沟覆膜种植方法,对照组为不施加氮肥的农田,试验组为不同氮肥施用深度(5 cm、15 cm、25 cm),分析氮肥深施对玉米土壤养分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氮肥施加深度增加能显著提升旱作覆膜农田的土壤养分,随着施肥深度增加,玉米有机碳、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随之增加,其中氮肥深施25 cm下的土壤养分含量最大;随着氮肥施用深度的不断增加,土壤贮水量随之减少,水分消耗量增加,其中氮肥深施25 cm下的贮水量最少,水分消耗量最大;随着施肥深度的增加,玉米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随之提升,其中氮肥深施25 cm下的玉米产量最大。结论 氮肥深施达到25 cm能够为春玉米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利用率提升,有利于提高覆膜旱作农田玉米的产量。
2025年07期 v.13;No.151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苏仕平;王强;裴丽珍;岳成军;
提高肥料利用率可减少化肥施用量,它是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的基础,亦是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保障。为明晰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当前施肥条件下,玉米生产缺素(氮、磷、钾)的农艺性状、产量、籽粒秸秆养分状况及肥料利用率现状,为优化施肥结构提供依据,2024年在徐家坪镇徐家坪社区开展了春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试验设置五个处理,采取随机区组排列,重复三次。试验结果表明:农艺性状方面,氮磷钾区总体最优,无钾区、无磷区相近,无氮区、空白区相近。产量方面,氮磷钾区、无钾区、无磷区、无氮区、空白区递减,氮磷钾区、无钾区、无磷区相互间差异不显著,三者与无氮区、空白区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无氮区、空白区相互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养分含量方面,各处理全氮、全磷含量表现为籽粒高于秸秆,全钾含量茎叶高于籽粒,籽粒、秸秆的养分含量表现与该区未施用相应肥料正相关。春玉米氮肥利用率为42.57%、磷肥利用率为24.76%、钾肥利用率为59.60%。肥料利用率仍存在提升空间。
2025年07期 v.13;No.151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张秋伟;
目的 为探究不同灌溉方式(膜下滴灌、细流沟灌)对玉米生长以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以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玉米种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比不同浇灌方式(膜下滴灌、细流沟灌)对玉米生长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不同土层深度下土壤含水量随之增加,于玉米大喇叭口期、开花期、籽粒建成期、成熟期,不同土层深度下膜下滴灌方式土壤含水量均高于细流沟灌;2023年和2024年,玉米开花期、成熟期,膜下滴灌方式的株高和生物量高于细流沟灌方式;2023年和2024年,膜下滴灌方式下玉米穗粗、穗行数与千粒重高于细流沟灌,膜下滴灌方式的玉米产量也明显高于细流沟灌。结论 膜下滴灌为最佳的灌溉方式,能够增加玉米土壤水分含量,促进玉米快速稳定地生长,提高玉米产量。
2025年07期 v.13;No.151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柳絮;
目的 分析玉米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在不同灌溉量下的具体表现,以确定适宜的灌溉量,促进玉米生长。方法 以辽宁省阜蒙县玉米品种良玉99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照组灌水量为0(CK_1)和100%灌溉量(CK_2,3 300m~3/hm~2),试验组70%灌溉量(T_1,2 310m~3/hm~2)、50%灌溉量(T_2,1 650 m~3/hm~2)、30%灌溉量(T_3,990m~3/hm~2),分析不同灌溉量对玉米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苗期不同处理下的株高和茎粗无显著差异,在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下50%灌溉量的株高和茎粗比对照组显著增加;T_1、T_2、T_3下茎、叶、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CK_1、CK_2,其中T_2茎、叶、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最大,T_1、T_2、T_3下茎+叶+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CK_1、CK_2,T_2茎+叶+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比CK_1增加66.63%,比CK_2增加45.55%;T_1、T_2、T_3下穗粗、穗长、秃尖长、穗粒数、百粒重均高于CK_1、CK_2,T_2穗粗、穗长、秃尖长、穗粒数、百粒重最大,T_1、T_2、T_3下产量均高于CK_1、CK_2,T_2产量最大,比CK_1增加34.06%,比CK_2增加26.88%。结论 50%灌溉量为最佳的灌溉量,可以获得良好的种植效果。
2025年07期 v.13;No.151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李志想;朱海燕;
玉米作为方城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当地农户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然而,玉米粗缩病的频繁发生,给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威胁,极大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和地方农业的稳定发展。为此,本文深入探讨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现状,详细剖析其发病症状、规律以及具体的发病原因。同时,结合方城县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在农业防治方面,重点推进抗病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优化种植制度与播期安排,实施合理密植,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在化学防治方面,采取种子包衣处理、化学除草、化学杀虫与化学治病相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旨在为方城县玉米粗缩病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促进方城县玉米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025年07期 v.13;No.151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唐凯;李坤梁;
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社与农村信用社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但在近些年的市场化改革浪潮中,其作用却趋向式微,产生身份模糊和逐渐陷入职能缺失危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建构“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不仅能够完成三者的职能重塑,而且还能有效缓解小种植与大市场之间的张力。具体而言,是以功能集成化、利益集体化的方式盘活农村资源,以推动农村产业规模化,经济市场化。基于此,本文通过解构遵义地区“需求联合、利益内嵌、共同行动”的做法,阐述三者何以从联合走向协同,以“三社共同体”破解碎片化的农村生产方式。
2025年07期 v.13;No.151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刘闯;赵平俊;
聚焦第一书记在提升村党组织组织力中的引领作用,系统探讨其必要性、可行性及实践路径。研究发现,第一书记制度的历史经验积淀、个人素养保障及国家政策支撑,为其引领村党组织组织力提升提供了可行性;而乡村振兴的资源承接需求、秩序重构挑战与内生动力培育诉求,则凸显了制度介入的必要性。基于组织覆盖力、党员向心力、社会治理力与群众服务力的四维框架,研究提出第一书记需要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组织力提升:其一,拓展组织覆盖“广度”,分层对接弱势群体、富人群体与中坚农民,强化党组织对不同社会阶层的有效覆盖;其二,强化党员队伍“硬度”,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激活党员主体意识,凝聚组织内部向心力;其三,提升基层治理“效度”,通过治理资源整合、人力资源优化与目标体系重构,破解村级党组织治理效能不足的困境;其四,增进党群关系“温度”,推动党组织复归利益整合功能、构建开放型治理机制,深化服务群众的能力。研究表明,第一书记通过多维路径协同发力,能够有效破解基层党组织虚化弱化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与组织保障。研究进一步强调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强化第一书记与村级党组织的长效协同作用,避免短期化倾向,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借鉴。
2025年07期 v.13;No.151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张菲艳;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是“践行藏粮于地、扩大内需”两大国家战略的核心抓手,更是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战略性工程。本文利用2007—2017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生产能力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有积极作用。2)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种植结构调整、优化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3)异质性分析显示,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东中部地区对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效果更强。此外,在高农业依赖程度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更好地发挥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作用。因此,建议进一步因地制宜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更多“粮田”变为“良田”,为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供基础,保障粮食安全。
2025年07期 v.13;No.151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张富国;张志成;赵骞;于泽涛;吕秀艳;张秋歌;季文华;曹婷婷;
近年来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我国粮食稳产增产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全国多地也陆续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和水平,成为各级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从规划设计布局、投资融资渠道、建设机制模式、质量全面控制、经营方式改革、责任分工落实等六大方面系统阐述了内蒙古赤峰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过程中进行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与探索实践,旨在通过优化流程、完善制度等多个方面来实现高标准农田的高质高效建设及农业农村经济的高速高效发展,进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07期 v.13;No.151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郭玲玲;胡萌萌;池宝明;王浩丞;赖雯;李露;高伟;陈洁;李斌;贾鹏莉;侯伟;
作为陕西省重要产粮基地,宝鸡市通过“五良”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全链条减损工程,粮食产能实现历史性突破。在顶层设计方面建立了党政同责的组织领导体系,强化财政支农政策保障,创新撂荒地整治模式,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形成“吨粮镇村”示范效应。当前仍面临耕地资源“三远特征”制约、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种粮效益偏低、技术推广薄弱等结构性矛盾。未来需要构建“四位一体”优化路径:强化要素整合机制创新,完善财政金融协同支农体系;严守耕地质量红线,建立“存量治理+增量提质”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化科技赋能,打造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与智慧农业体系;健全“防灾-抗灾-救灾”多维联动机制。通过政策集成、技术迭代、要素聚合,推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向质量效益型升级,以期为宝鸡市粮食安全生产工作再上新台阶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7期 v.13;No.151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熊忠;
目的 剖析乐山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为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检索,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维度构建分析矩阵。结果 乐山市中药材产业具有资源禀赋优越、中药历史悠久、政策支持给力、产业基础较好等优势,但还存在产业发展缺合力、药材生产较粗放、加工短板较突出、流通贸易需加强、科技创新不足等劣势;不仅面临政策扶持不断加大、中药材种植稳步增长、中药市场需求旺盛等机遇,也面临海外市场挑战加剧、药材种植同质化竞争、加工营销形成冲击、科技创新难度较高等挑战。结论 基于此次研究成果,围绕乐山市中药材全产业链,提出加强顶层规划设计、规范中药材生产、补齐中药制造短板、促进中药贸易流通、扶持药企科技创新、落实生产要素保障、拓展中药应用场景等发展策略,为乐山市中药材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13;No.151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张丽梅;于凤玲;苏祺;
探讨小麦“一喷三防”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地区的推广情况。2024年克什克腾旗作为赤峰市首家实施小麦“一喷三防”项目的旗县,大力推广实施小麦“一喷三防”技术并取得一定效果。详细分析了小麦“一喷三防”技术在克什克腾旗推广的现状、做法、问题和成效,包括基本情况、项目实施流程、“一喷三防”的喷法和用量、推广的主要方法、存在的实际问题等方面,并详细阐述了该技术应用后病虫害防效明显和增产增收显著等重要成效,旨在为进一步优化小麦“一喷三防”技术的推广策略及持续提升小麦种植效益提供参考,为克什克腾旗地区农民增产增收、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5年07期 v.13;No.151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李科;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要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河南省安阳县创新农业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在常规种植小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发展了小麦和朝天椒立体套种模式,总结推广了小麦和朝天椒立体套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通过选择优良抗病品种,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做好施肥整地和适宜播种、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做好套种条件下的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实现了小麦和朝天椒的丰产丰收。这种特色种植模式,不仅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而且增加了经济作物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实现了一田多用、一地双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文章总结的小麦和朝天椒立体套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025年07期 v.13;No.151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9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涂徐孙;
2022—2024年,安徽省石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选取小河镇尧田村作为核心示范区,开展一项为期三年的再生稻与杂交稻田间对比栽培优化试验示范。该试验田占地面积26.66 hm~2,旨在探索高效的再生稻栽培技术体系。本试验通过再生稻的品种选择、头季稻管理以及再生季田间管理等多个环节进行技术优化,经过三年的努力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再生稻栽培技术模式。该模式与同期种植的杂交稻相比,再生稻在两季产值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具体而言,再生稻的产值连续三年比杂交稻高出4 578.67元/hm~2、6 000.44元/hm~2和8 437.44元/hm~2,同时再生稻的净经济效益也分别增加1 953.67元/hm~2、3 600.44元/hm~2和6 264.44元/hm~2。结果表明,再生稻种植模式在促进粮食增产以及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5年07期 v.13;No.151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张羽穆;叶丹;袁镜乐;
目前我国稻蛙养殖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产业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仍然较多。以贵州省铜仁市为对象展开实地考察分析、探讨铜仁市稻蛙养殖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优化方略。发现近年来铜仁市稻蛙产业发展成绩斐然,并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稻蛙共生”格局,但仍然面临养殖技术层次参差、产业链不健全、品牌建设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为了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出了加强技术培训和完善产业链、打造区域品牌等优化策略,以点带面促进铜仁市乃至其他地区稻蛙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7期 v.13;No.151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吴娜;王建宏;袁永杰;黄凯悦;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积极实施河南省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引进珍珠豆型高抗青枯病矮秆花生新品种农大花108。示范基地采用“集成技术推广+五统一”栽培模式,集成应用中耕扶垄、节水灌溉、土壤保育、精准调控防早衰、病虫草害一体化防控等花生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基地实行统一种子、统一套种、统一肥料、统一管理、统一收割五统一栽培管理模式,集成了适合农大花108花生大田栽培的高质高效生产模式,对珍珠豆型高抗青枯病花生品种农大花108大面积标准化种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助力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025年07期 v.13;No.151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朱美玲;
甘薯作为集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等功能于一体的重要作物,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其产量与品质备受关注。甘薯脱毒技术的应势而生,为甘薯产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文章介绍甘薯脱毒技术的原理,从产量和品质两个方面对脱毒技术对甘薯生产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同时,对甘薯脱毒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的显著优势,以及目前该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根源进行了深入剖析,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建议。旨在为甘薯种植者,研究者及相关产业从业者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从而推动甘薯产业健康发展。
2025年07期 v.13;No.151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陈丁;张国栋;王开周;李从波;王文华;陈星余;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油菜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迫切需要深挖潜能,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笔者面对重庆市开州区油菜产业现状、主要问题,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产业突破的潜在需要,提出开州区油菜产业实行多功能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并分析油菜产业在种植高标准发展、油-蔬生产应用、菜籽油绿色精深加工、花用功能开发、饲料与肥用功能利用等领域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力求为开州区油菜产业深入开发利用,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进一步提升产业综合效益,保障粮油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2025年07期 v.13;No.151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杨祥;
在柑橘病虫害防治中,化学防控技术向来处于主导地位,所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变强等负面效应也更加明显。绿色防控技术作为一种新型且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凭借物理、生物、农业等多种防控手段的相互协同作用,既能有效降低柑橘病虫害出现的概率,确保果实品质,又可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但在推广与应用中,绿色防控技术也面临监测体系还不够完善、防控技术整合不足、果农防控意识较为薄弱、配套设施与产品更新慢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效果。本文详细阐述了绿色防控技术在柑橘生产中的应用状况以及取得的成效,深入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同时也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监测体系、强化防控技术集成、提高果农防控认知程度、完善配套设施与产品等一系列建议举措,为提升柑橘产量与品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13;No.151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刘坤;蔡庆贤;宋洋;黄歆贤;吴颖;雷章嫦;胡丽萍;何维健;
为解决当前陶山甘蔗品质退化、效益下降的问题,持续推进产业健康发展,探索陶山果蔗健康种茎繁育技术及配套栽培技术。在浙江省瑞安市陶山镇开展陶山果蔗组培苗一代苗移栽后不同密度穴栽试验,同时针对陶山果蔗的作物特点和种植地特性制定肥料和病虫害管理方案,开展比对试验。试验结果发现每穴种蔗分蘖数15株(C3)株高、最长节间和茎径显著高于每穴种蔗分蘖数9株(C1)和12株(C2),而糖锤度显著低于其他2个处理,表明每穴种蔗分蘖数15株相对于每穴种蔗分蘖数9株和12株更适合陶山果蔗蔗种栽培,制定的配方施肥较常规栽培产出的果蔗品质更高、产量更高。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密植组培苗与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管理相结合的栽培手段,可以促进陶山果蔗优质高产,提高陶山果蔗产业收益,推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2025年07期 v.13;No.151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叶丽娜;石云峰;朱玉东;赵晶晶;王晶;赵志媛;武玉婷;米佳雯;张娜;丽丽;张润茗;刘海亮;靳慧瑶;
近年来,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及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发成为迫切需求。土壤动物作为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在改善土壤结构和促进养分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概括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演变规律,详细分析了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与现状,并解析国家层面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路径;重点阐明生物修复体系中土壤动物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调控机制,总结土壤动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富集、转化和降解作用,探讨土壤动物在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实践价值,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为土壤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7期 v.13;No.151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